(相关资料图)
近日,广州地铁8号线的"偷拍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相关当事女子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四川大学对她做出了留党留校的处分,同时腾讯也与她解除了实习合同,但这个事件远未结束。许多网友认为四川大学的处罚过轻,主张对该女子开除学籍。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因为这一事件,将怒火对准了四川大学。一家位于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和一家上海的影视传媒公司相继宣布拒绝聘用四川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理由是,认为川大的治学态度不够高尚,学生的品质难以令社会信服。
对此,人民日报对相关企业拒绝聘用川大学生事件进行了评价。他们指出,学生的不当行为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公众对学校处理的不同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将个别学生的问题归咎于整个学校教育体系,认为学校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并且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人民日报认为,将个别案例的经历泛化为整个群体的特点,并不利于企业招聘人才,同时也会影响求职者的信心。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到某个群体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吸引到有才华的人才,并为求职者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
根据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用人单位享有自主用人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设置门槛并表达歧视。教育部曾明确规定,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不得限制毕业院校等条件。因此,企业不应该拒绝招聘四川大学的学生,这样做违反了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我们不应该因为学校的层次、类型、特色等差异而排斥某些求职者。人才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他们的背景,而应更多地考虑他们的能力和态度。企业应更加注重识别和吸引人才,而不是限制和阻碍他们的发展。只有在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企业和求职者的共赢。
随着2023届毕业生即将离校,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这也意味着企业对招聘的要求更加苛刻。任何企业都不能轻视招聘这一过程,因为它关系到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如果企业只凭个人喜好和偏见设立门槛,而忽略了客观标准和社会评价,那么他们只会浪费掉更多优秀的求职者,错失招揽人才的机会。